上,发出轻微而坚定的回响。
那背影,决绝得像一把出鞘的刀,割裂了身后那片精心营造的、令人窒息的“完美”。
她径直走进卧室,反手关上门,隔绝了外面那个冰冷的世界。
背靠着冰凉的门板,才感觉到身体里最后一丝力气被抽空。
她没有开灯,任由昏暗的光线笼罩着自己。
目光落在梳妆台上,那里放着一个精致的首饰盒,里面是一条她昨天还在犹豫要不要为晚宴佩戴的钻石项链,是陈默去年生日时送的,价值足够支付一个普通家庭几年的开销。
昂贵,冰冷,如同一个华丽的枷锁。
她没有碰它,视线缓缓移开,落在了房间角落里一个不起眼的旧纸箱上。
那箱子被推到最角落,落满了灰尘。
秦雅走过去,蹲下身,拂去箱盖上的浮尘,打开了它。
一股陈旧纸张和淡淡樟脑丸的味道弥漫开来。
里面没有值钱的东西,一些褪色的旧书,几本厚厚的、边缘已经磨损的硬壳笔记本,还有几个蒙尘的奖杯和奖状。
她伸出手,指尖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,拂过一本墨绿色硬壳笔记本的封面。
封面上烫金的字体有些黯淡,却依旧清晰:《金融衍生品定价模型与实务——秦雅》。
旁边是一本《华尔街顶级投资案例分析》,书页的边缘已经翻得起了毛边。
她拿起一本红丝绒封面的获奖证书,轻轻打开。
泛黄的纸张上,印着烫金的大学校徽和一行清晰的字迹:“授予秦雅同学:全国大学生金融建模与量化投资大赛一等奖”。
指尖抚过那行字,冰冷的纸张触感下,似乎还残留着当年颁奖典礼上聚光灯的温度,以及台下雷鸣般的掌声。
那些被刻意遗忘的、属于“秦雅”而非“陈太太”的片段,带着鲜活的气息,猛地冲破了记忆的闸门。
她曾是那个在图书馆熬通宵只为论证一个模型参数的秦雅,是在模拟交易中让男生都佩服得五体投地的秦雅,是导师眼中前途无量的明日之星。
那些被公式、数据和市场脉搏所激发的热情和敏锐,从未真正消失,只是被厚厚的灰尘和“陈太太”的身份深深掩埋。
箱底压着一叠打印稿 ,是她七年前,在决定彻底放弃投行Offer、回归家庭前,熬了几个通宵为陈默当时焦头烂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