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“背叛”了他们的同学(报道中称为“李某”)。
报道重点突出了他们的“疯狂”、“失去理智”和“对考场秩序的严重破坏”。
现场混乱的照片虽然打了码,但依然能感受到那种暴戾的氛围。
尤其提到了关键一点:他们冲进教室后,才发现他们要找的人——那个“李某”,根本不在考场!
座位是空的!
报道最后提到,警方已迅速介入,涉事的王涛、张强、赵凯等人因涉嫌“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”和“故意伤害未遂”(针对那个被吓坏的陌生考生)被依法刑事拘留,等待他们的将是法律的严惩。
报道的语气充满了谴责和不可思议,仿佛在描述一群不可理喻的疯子。
我平静地看完,指尖在冰冷的屏幕上停留片刻,然后按下了锁屏键。
窗外,阳光炽烈。
一丝极淡的、冰凉的弧度在嘴角掠过,随即隐没,快得如同幻觉。
愚蠢。
疯狂。
自食其果。
他们用最极端的方式,彻底葬送了自己本已岌岌可危的未来。
重读?
那已是他们遥不可及的奢望。
冰冷的铁窗和法律的审判,才是他们为自己选择的最终归宿。
而那个被他们视为必须一同坠入深渊的“李明”,早已在另一个时空,与他们彻底割裂。
心底最后一丝因前世死亡而残留的、冰冷的涟漪,也终于彻底平息。
不是原谅,而是彻底的漠然。
他们,连同那段充满血腥和窒息的过往,已经彻底沦为新闻里一个荒诞而可悲的注脚,再也无法对我产生任何影响。
一个月后。
一个薄暮时分的傍晚,邮递员按响了门铃。
我签收了一个薄薄的、却异常重要的特快专递信封。
拆开,一张设计简洁庄重的录取通知书安静地躺在里面。
鲜红的印章,清晰印着我心仪已久的那所南方顶尖大学的名字,以及那个我为之奋斗的专业。
指尖拂过那凸起的校徽纹路,温润的纸张触感传递着真实的喜悦。
没有欢呼,没有眼泪,只有一种沉甸甸的、充满力量感的满足感从心底升起,迅速充盈了整个胸腔。
像一颗深埋的种子,终于破土而出,迎着阳光舒展枝叶。
夜色渐浓,华灯初上。
我收拾好简单的行囊,将那张珍贵的通知书小心地放进背包夹层。
明天,我将踏上南下的列车,离开这座